“轰!”
一枚重型火箭弹从三四百米外的战壕中飞射了出来,火箭弹落在远征军防御阵地的前沿,伴随着一声巨大的无法形容的轰鸣声,阵地前三四十米范围内都下起了‘黄土雨’,是黄土漫天,黑烟如柱。
西班牙人不停在拿火箭弹来轰击远征军阵地。
当这一独门杀手锏变成了‘通用武器’之后,西班牙人就开始频频把它使用在了战争中。而且中西两边的火箭弹已经形成了彼此不同的风格,西班牙人的火箭弹似乎射程比之陈汉的更短一点,应该是外观设计上的一些差异,可是西班牙人更狠,他们手中完全没有轻型的火箭弹,就连中型的似乎都不多,他们更喜欢重型的和超重型的。
据抓到了俘虏交代,西班牙人的火箭弹只有abc,三个级别,最小的也有七八十镑,堪比陈汉方面的重型火箭弹。最大的则高达一百二十磅,里面光是爆炸药就有五六十磅,那完全就是丧心病狂。
在科罗拉多河口之战的时候,西班牙人就是靠着出其不意,在两军日复一日的炮群对轰形成了惯性之后,先是在侧翼展开佯攻,牵制了守军多余兵力,然后突然用上火箭弹,在很短的时间里把二百枚火箭弹投送到远征军的桥头正面阵地,反复的轰炸,反复的轰炸,给远征军守军造成严重的损失,还打乱了远征军守卫部队的作战节奏,甚至瘫痪了他们的整体反击能力。之后大军涌进去,通过残酷的刺刀战,让河口防御战的远征军不得不选择撤退,还被逼无奈的丢下了相当一部分火炮。
注意了,是丢失而不是炸毁,那时间是很紧迫的。
但是在那一场战争之后,西班牙人手里的火箭弹虽然还依旧有威胁,却已经不能在一举建功了。
因为对比这种‘超级大炮’的轰击,陈汉军方早就有应对之法。
满清一直找不到应对这种攻击的法子,不意味着陈鸣也想不出对策。作为一个站在‘超前智慧’肩膀上的穿越者,陈鸣既然清楚火箭弹早晚要泄密,而依旧将它变着花样的用出来,那怎么会不去考虑日后自己碰上火箭弹时的应对之策呢?
法宝只有一个——纵深防御作战。
火箭弹的射程有限,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突击范围有限,炮火拦截和来复枪射手始终是遏制火箭部队的重要手段,而一道、两道、三道战壕不行,那就四道、五道、六道战壕。同时在注重防御的同时,也留神反击,火箭部队不是装甲部队,它们不具备优越的防护力,那就像是一群薄皮法师,只要被人兜到了跟前了,他们就是一群蹩脚的火枪兵。
但是,之前的复汉军、国防军始终没有机会来验证皇帝这一设想的正确与否,演练场终究不是实战。虽然一次次的演练为陈汉的战术制定提供了不少帮助。
而现在的北美,‘实战’终于到来了,这一日终于来临了。
在艰难的熬过圣迭戈保卫战后,远征军就建立起了新式的防御阵地,前线多条战壕组合配置,火力兵力前轻后重,在大阵地内设置独立的小阵地,时刻准备着预备队和反击部队,随时侧面攻击突进阵地中的敌人。
这个时代陈鸣搞出的这一套作战力量跟历史上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顶多只是后者的一点皮毛,因为时代的限制,科技的限制,这一作战策略先天上就是残缺的。
它对付的也仅仅是火箭弹这一bug式武器的出现。
如果不是有了这种杀伤力实在过大的武器,这个时代战争双方的常规方式,还是排枪击毙。
可现在,火箭弹这种‘短程重炮’的炮口下,谁要还敢玩排枪击毙,那就是在找死了。
陈鸣可以想象在铁弹的轰击下稳步前进的列兵线,他也可以想象在开花弹和霰弹的轰击下稳步前进的列兵线,但是他实在无法想象在火箭弹的轰击下依旧稳步前进的列兵线。那根本不是人能承受的伤害。
一颗火箭弹就能让半个连报销,那已经不是杀伤,而是屠杀。
在陈鸣的‘推测’中,战争的双方如果都拥有大量火箭弹下,彼此之间发生的战斗只能是对耗。
火箭弹的对轰,火炮的对轰,散兵状的军队短程冲刺,最后是一场场残酷的白刃肉搏。
绝对没有整齐缓慢的列兵线,所有士兵全都分散拉开距离下的急速冲击,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彼此的面前,燧发枪的射击作用被‘湮没’在了最小化,刺刀战变成了士兵跟士兵之间的主体。
事实证明,陈鸣的推测还是靠谱的。
西班牙人根本不敢让士兵排出整列的方阵,两颗重型火箭弹落进去,整个方阵都能报销了。
而远征军这边呢,那更是对火箭弹的厉害心知肚明,始终以散兵线为主。就连战壕里,都不敢让士兵聚拢着待在一起。
同时间,两军的战壕也越挖越深。陈汉方面的战壕深度已经普遍超过了两米,分做两层,中间有一个留出的台阶,宽度只有半米。
站在坑道底儿,可以把台阶当做一个小平台,可以在上面吃饭,保养枪支,整理刺刀;而到了作战的时候,就可以站在平台上把上半身伸出战壕,对外射击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