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对于整个大明朝百姓来说,今天绝对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万历皇帝驾崩第二十一天的时候,出征关外的皇太子朱常洛终于回到京城。而这一次回来的意义与之前大不相同,他的回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时代的开始,百姓们无不拍手庆幸。
这一天天气晴好,正合钦天监择选的良辰吉日。朝中文武百官在内阁大臣申时行的率领下,步行出京三十里远行迎接。太子朱常洛乘坐玉辂华盖,左右羽扇幡旗相护,前后幢幡纛旌罩顶;马前有鸿胪寺奏礼,左右有执事官导引,马后有虎贲卫盔甲鲜明随护。风光热闹不必说,大路两旁堵得人山人海,大冷的天挡不住百姓们看热闹的心情,人人心里了象揣了一团火,这个冬天果然不太冷。
对于朱常洛不说,这种场面已经不是第一次。当初自已从宁夏平叛回京时,万历皇帝也是命人用这种仪仗将自已迎接进宫,当日情景犹在眼前,而今却已是物是人非。
一切行礼如仪,繁琐处不多说。进了紫禁城之后朱常洛直入乾清宫吊祭,而后入太和殿,以嗣皇身份与众臣商议大事。礼部送上奏本,朱常洛看过之后准奏,定了万历皇帝庙号为神宗,又定谥号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之后一切事情礼议,都按礼部所奏实行不误。
翌日,太和殿上众臣以申时行为首,以国不可一日无君为由,奏请嗣皇朱常洛登基为帝。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朱常洛并没有同意,众臣也没意外,这是历朝以来惯演戏码,毕竟再心急再觊觎那个位子,态度总得做足了,毕竟老皇上还躺在棺材里呢。于是全国上下奏请皇太子登基的声音不绝于耳,以至于什么麒麟啊、凤凰啊、嘉禾啊,瑞雪等等祥瑞之兆更是此起彼伏,不绝于是。
这日打早上起天色就有些阴沉,到了晚间已经飘飘扬扬下起了大雪。
慈庆宫外一副小轿来到了宫门,王安从宫里跑出来,会同几个小太监小心的将轿中人搀了下来。殿外伺候的一干人等这才认出来人正是先皇身边大太监黄锦黄公公,自从皇帝驾崩之后,这位黄公公好象一日之间老了几十岁,当年走路如踩风火轮的人如今腰身佝偻,已经连几步路都走不得。
等再出来的时候,雪已下得沸沸扬扬铺天盖地,朱常洛亲自送出门来,命王安将黄锦背着送回居处。
第三日,太和殿上众臣依旧老生长谈,继续上演请求登基的戏码,万万没想到,这次太子居然痛快之极的答应了!阖殿大臣惊诧之余相顾大喜。当然也有诸多大臣暗赞太子行事越发老练得滴水不漏,选择这个时候晋位,确实是水到渠成,火候已足。只有申时行面有忧色,黄锦昨日谒宫,今日太子继位,不知为什么,申时行总觉得有些不安。
万历二十一年二月六日,朱常洛坦然登帝位,定年号为泰昌。但由于此时还是万历年间,按照前朝惯例,必须要等这一年过完,才能延用新皇年号。
新皇朱常洛少年睿智,仁厚政通,早已久得人心,如今即将登位的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礼部更是忙成一团乱麻。
慈庆宫上下更是一片喜气洋洋,王安已顺利的成了新任司礼监秉笔小太监。这几天连走路都带着风的王安正在挥指一众太监宫女收拾宫内物品,为三日后移进乾清宫做准备。
朱常洛显得兴致缺缺,对于众人忙乱视如不见,起身去书房坐下,伸手打开一卷书,却一眼没看,眼神不由自主的盯着窗外飘飘飞雪怔怔出神。
过了个年的乌雅身量又长了好些,已经习惯了明朝服饰的她虽然少了几分草原女儿的大气爽朗,却多几分汉家女子的如水柔情。端着一热茶轻轻推门而进,一眼看到朱常洛脸色苍白,不由得担心道:“是不是那里不太舒服?”
从出神中惊醒过来,朱常洛抬起头愕然笑了一笑:“你来啦,我没事。”
乌雅不放心,上前执起他的一只手,触手一片冰寒。乌雅惊得手一抖,不再说话,但眼神中全是担忧之色。
不忍使她担心,朱常洛打起精神,正准备打叠几句话好好劝劝她,忽然门外一片骚乱声传来。二人对视一眼,不由得大为惊奇,耳边骚乱声越来越大,到后来居然隐隐传来抓刺客的喊声。
王安气急败坏的跑进来:“陛下受惊了,听说永和宫张公公疯了,居然持杖打上慈庆宫。”
永和宫的张公公,那不是张成么?想起那个眉目间颇有些奸诈的老太监,朱常洛忽然心中一动,喝道:“王安,你亲看去看看,问问他为什么,如果不对,速带来见我。”
虽然不明白皇上为什么对一个疯了老太监这么热心,但圣命大如天,王安不敢违拗,一溜烟麻利的去了。
转头对上乌雅的关心的眼神,朱常洛拍了拍她的手,笑道:“你先回去休息,等我处理完了事再去找你。”声调虽然柔和,可在他身上无形中四散而出的统御四海气势,却令任何人不敢心生违拗。
尽管对朱常洛的状态极度不放心,乌雅已经决定去趟宝华殿,找下宋一指让他来给朱常洛瞧瞧。自从归京时发生那次刺杀,从那天后朱常洛的表现一直很不对劲,可是真让她说出那里反常,她又完全的说不出来。只是一种奇怪的感觉就象一片阴影,在她的心头盘旋恒在,驱之不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